很多同學會選擇出國留學讀研,而近年來,更多的同學偏向于去往香港讀研究生,不過香港研究生分為授課型和研究型兩種,你們知道它們的區別有哪些嗎?
研究生的專業術語
Msc:理學碩士
MA:文學碩士
幾種特殊的授課型碩士
MPA:行政管理碩士
Med :教育學碩士
MChem:化學碩士
LLM:法學碩士
MEng:工程碩士
研究型碩士
Mphil: 哲學碩士
(和內地不同的是,所有專業的研究型碩士統稱為哲學碩士。)
學制
授課型:一般為一年
研究型:一般為期兩年
學費
授課型:皆為自費課程,獲得獎助學金的幾率不太高,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及入學獎學金。
研究型:所有全日制脫產攻讀的研究型課程(MPhil/PhD)均受政府的教育政策資助(PhD為哲學博士),在正常修業期間(MPhil為期兩年、PhD為期三年),政府一般每月都會向學生提供津貼,以2016年在香港大學就讀為例,每月約為14350HKD。
申請難度
授課型:相對比較容易申請,但有一些熱門專業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研究型:由于財政資助和學額的關系,申請研究式課程的難度比申請入讀修課式課程的難度要大很多。甚至可以說,申請香港的研究式課程的難度,比起申請歐美名校的博士也相距不大。
獲取知識方式
授課型:學生主要通過講課、研討會以及實踐來獲取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來自不同專業課的導師的指導,最后經過考核完成學業。與本科生類似,授課型研究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度過的。授課型的碩士培養的是學生研究能力,團隊合作和公開演講或調研的能力,更符合就業的需要。
研究型:學生是在個人研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每位學生都會有一名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不需要參加太多的考試,最后的成績按照最終的研究成果
來決定。研究型碩士就需要學生具有比較高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了。
日常研究和授課比例
授課型:主要以上課為主,但當然也會有研究的成分。在上課之余,學生也是經常會被要求做研究、寫論文。許多社科專業,也會有研究方法、數據分析處理等課的教學。
研究型:研究方法等的一些課程必然是會有的,學生也需要參與相應的課堂和研討會,只不過,這些時間與他們做個人研究的時間相比那就太不值得一提了。個人研究的要求比授課型碩士的考試要求高許多。
適合人群
授課型:靜不下心來做深入的研究,但是很享受上課的氛圍,希望能夠通過研究生階段涉獵更廣領域的學生;想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學到與本科不一樣的專業知識,或者深入學習某一專業領域的學生;喜歡與授課的老師和同學們多交流溝通的學生。
研究型:計劃日后從事某個方面工作研究的學生;想對某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的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想要在未來繼續申請PhD的同學
香港的授課型畢業可以干嘛
工作
由于一年時間很短課業也安排得很緊湊,所以這一年的時間的安排和各項計劃得提前做好規劃。
如果準備在香港就業,建議在入學后兩個月,就開始關注香港地區各大國企,外企招聘,努力爭取到一些好的單位的實習名額;同時,盡量多參與大型公司的現場招聘會,選定自己最想進入的單位,給主要HR 人員留下一些印象。
除此之外,多多融入香港當地生活和文化中,多多結交香港當地朋友,在與其交流過程中,深入了解其當地文化,練習粵語和英文,很多單位在招人時,很看重應聘者的三語能力:粵語,中文和英文。
另外,學校有提供免費的雅思托福考試培訓,可多多參加這樣的培訓,多多提高英文寫作能力,因為在香港,薪資越高的職位,對于英文寫作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
學術
在香港讀一個Taught Master Program后,有這幾個選擇:
a. 由教授推薦去到歐洲讀博;
b. 直接跟隨自己的導師讀個Mphil 轉成博士
c. 回內地一流大學讀博等等
不管是去到哪個國家或地區繼續學術研究,都建議要提前與自己的導師處好關系,由導師直接推薦讀博,申請通過概率能更大些,而且更易申請到獎學金,同時,借助導師的力量,把握好時間節點,這樣就能節省下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