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國MBA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所考的兩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評論型作文——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論證有效性分析”。這道題目的題干是這樣一段材料:
把幾只蜜蜂和蒼蠅放進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對著光亮處,瓶口對著暗處。結果,有目標地朝著光亮拼命撲騰的蜜蜂最終衰竭而死,而無目的地亂竄的蒼蠅竟都溜出細口瓶頸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對既定方向的執著,是它對趨光習性這一規則的遵循。
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營環境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在高科技企業,哪怕只預測幾個月后的技術趨勢都是件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就像蜜蜂或蒼蠅一樣,企業經常面臨一個像玻璃瓶那樣的不可思議的環境。蜜蜂實驗告訴我們,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企業需要的不是朝著既定方向的執著努力,而是在隨機試錯的過程中尋求生路,不是對規則的遵循而是對規則的突破。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里,混亂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對上述論證進行評論,分析上述論證在概念、論證方法、論據及結論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評論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該論證的論據是否支持結論,論據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內容深度、邏輯結構和語言表達。)
下面我們同樣選錄幾位同學的文章,并進行適當的分析和點撥。希望讀者仔細研讀,從中悟出論證有效性分析這類文章的寫法——這其中主要包括應該怎樣開頭和結尾,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尋找原材料的邏輯漏洞,在對原材料的邏輯漏洞進行分析和批駁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邏輯錯誤等等。
【例文一】
這個實驗本身無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結論卻漏洞百出。具體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說“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營環境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顯然這里特別強調的是企業的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而在上面那個實驗中,環境并不是不確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確定的,甚至可以說是機械死板的,一成不變的:瓶口永遠對著暗處,而瓶底則是對著明處。在這樣的確定性的環境下,蒼蠅行為的不確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為的確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里”等等,而這些從邏輯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個實驗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兩者前提不同,那個實驗不可能作為后面推理的論據,兩者無必然的邏輯聯系。(編者按:這一段的分析貼切中肯,讓閱卷人覺得該文作者具有某種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這是評論性寫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維素養。)
其次,論據不充分。作者只舉了一個實驗的例子就得出“混亂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結論,顯然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要達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須再列舉出更多有力的證據來。(編者按:這一段的分析比較平淡,甚至略顯牽強,觀點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讓閱卷人覺得該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攪蠻纏、胡說八道。所以,這也不妨作為湊字數的一招。)
再次,如果說這個實驗啟發我們有時不要過于墨守成規還是合適的(編者按:這是題干的論據作出新的解釋,企圖以新的更合適的結論來銜接題干原有的論據,這也是評價題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應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應隨機試錯”的結論是荒謬的。實驗中,蒼蠅和蜜蜂的行為不過是兩個極端,而生活中的人絕不是非“蒼蠅”即“蜜蜂”,人應該既有確定的目標,又要善于試錯,發現錯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標。所以,上文作者的結論是武斷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實驗中,所有條件都是確定的,唯有蒼蠅和蜜蜂習性不同;而類比到企業經營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決定因素便更多了,遠遠不止有無確定目標和是遵循規則還是突破規則這個方面。故把實驗結果就這樣簡單地類推到社會,顯然不合理。(編者按:這一段可以說是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敗筆,因為首先“以偏概全”這層意思在“論據不充分”那一節里已經闡述過了,在這里再次闡述,就會顯得文章重復羅嗦,讓閱卷人覺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亂不清;其次,這一節本來是試圖要論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但是后來的論述根本和這個主題沒有什么邏輯關系——這就嚴重暴露出了該文作者的思維不嚴謹、易文不對題的缺陷。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這一節讀起來讓人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
綜上所述,論據不恰當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使用類比不恰當。(編者按:最后做一個簡短的總結,這是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可以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說過的東西。但是,很遺憾,不知是時間的緣故還是作者寫作水平的緣故,最后這么關鍵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無“文”?。?BR>(編者按:這是一篇文章結構完整,行文流暢,分析全面深刻的“論證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內容重復,致使文章的條理性不是很強,所以它應該是介于一類卷和二類卷之間的文章??梢钥紤]給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