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聽過一些海外大學的傳言:
哈佛凌晨4點的圖書館仍燈火通明,Study hard Work hard,上半夜Party下半夜趕論文……真真假假下,留學生們最常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大多是對課堂的不適應。
哪怕是學霸也無法幸免。
在「星球上的00后」里,牛津學生Franlin就說自己曾被教授罵哭,還被趕出來過課堂三次。伯克利畢業生Andy的第一節課就是千人大課,末位淘汰制,考試考了2分(滿分10分),昔日優等生被虐哭。
文理學院學生X提到,課程評分方式就是教授們坐在一起旁若無人地討論學生的表現,反正教授不尷尬,小丑竟是我自己……
海外大學的課堂、作業真實情況如何?
我們問了8位在不同國家、大學和專業留學的學長學姐們真實情況。大開眼界之余,我也在想家長們事無巨細的雞娃,是不是真管錯了方向?
01作業是咱大哥
大部分海外大學的作業,一言以概之,就是非常強調獨立思想和與現實的實踐。
國內大學常見評估方式仍以考試為主,而國外最經典的作業就是寫paper和essay。在論文里,學生必須寫出自己的主觀觀點和思辨過程。
在大多數人文學科里,學生還需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做Presentation。許多學生談起評分標準都說“對課程的理解”、“主觀觀點”和“自己的邏輯和語言”是最為重要的。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與英語文學的學生說,“人文學科基本上沒有固定標準,但作業里對于思辯能力的要求極高。”
哪怕來自于看似非常有“標準答案”的數學系,思辨性也永遠不會缺席。Bella,一位來自于帝國理工大學的學生說,“作業從不會有填空題和選擇題,永遠是開放題,需要我們給出獨立的分析。
來自美國UCSB的學生說,在每節課的作業上,他都會嘗試理解內容,并為所學加入新的東西,而不是復述教授的話。
評估方式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導向。
學生們更加傾向于探索自我、攻克難關的過程,而非傾向于產出一個只要出錯、符合標準答案的漂亮結果。
如讀哲學的學生提到寫過一篇關于柏拉圖原著的論文,所有思想都源自自己吃透讀本后的主觀產出。
來自創新大學Minerva University的Mia認為,和國內大學作業的最大區別在于,更強調一個人思考過程中的邏輯和語言,而非最后答案是否“正確”。
在文理學院St. John's College, 開設不限制專業的博雅教育,學生必須修讀含古典數學、語言、音樂、科學和seminar在內的課程。學生艾登說學校的評價體系非常有意思:
“(考試就是)論?,學期中/末會有?個don rag, 學生和所有tutor坐在?起,他們裝作你不在場一樣,旁若??地談論你這學期的表現和paper, 這就是我們主要的評分?式。”
學校還會有意設計很多“非知識性的課程”:
“有一節課講Ending,延伸到事件的結束,人生某個階段的結束,甚至討論“人生中的死亡和告別”,如如何面對寵物的死亡等;
在學到植物和動物的區別時,老師會帶我們討論為什么不把貓看成一顆行走的樹;
城市實踐課程,分析一個城市里不同建筑背后的經濟意義、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
這些課程的成果難以被量化,但卻都被列為學生們認為“印象最深刻的作業布置”當中,可見這也是留學過程中難得體驗。
因為強調學生必須有獨立觀點,相應地,在評估上對于非原創觀點有著嚴格的懲罰機制,剽竊直接構成重大違紀。
若引用他人的觀點也必須注明批注或來源,哪怕是自己曾經寫過的也不行。有學生曾引用自己在上一篇論文的觀點,沒有注明來源,也被教授判定為引用不規范而扣分且警告。
02無法“水”的課堂
獨立的思維能力源自哪兒呢?
來自長期教授批判性思維的佐治亞州大學詹金斯教授研究發現,除非學生在進行批判性思維之前大量接觸話題知識,進行廣泛且細致的閱讀,并提前花功夫消化這些內容,才可能建立起這種思維方式。
課堂只要上1個小時,學生課后得要付出幾十倍的時間。
時間先是花在大量的閱讀上。
不管是讀文科還是讀理工科,學術閱讀不能少。在USCB讀計算機的T同學說,雖然作業大多是以寫代碼形式來提交,但也少不了要閱讀教材:“好多老師直接說回去讀chapterxx章,一周每節課也有個二三十頁大部頭要啃。”
在帝國理工讀數學的Bella也說,寫論文階段,每周至少要看3篇Paper。
人文社科的閱讀量和閱讀難度就更大了。學生研究生階段都是每天200頁起步。本科生難度稍低一些。
文科學習就是讀、辯、寫,讀的也都是難啃的大部頭書。文獻光看摘要沒用,需要跟上論證,不看原文根本沒辦法糊弄過去。因此文科的閱讀量幾乎是幾何倍的增量。
St. John's College學生艾登說,一周大概也有幾百頁的閱讀量,晦澀的哲學課一般讀幾十頁就行了,小說史詩兩天三百頁頁都有。
在卡爾頓學院讀物理數學的X說,像古典學這類課,一周至少有200頁的閱讀量。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讀書的N說,每個月學術閱讀在10本書上下。
■比如政治哲學課會要求讀完整本書外加二手文獻,加起來就是200頁出頭。
時間再就是花在寫論文上。按照卡爾頓學院X同學的說法,就是“完全不能水課。”。
每個學生修讀的課程門數不同,一般來說,一學年普遍修6-9門課,也有“卷王”修超過10門課,甚至有學生修了20門課!
課程有難有易,有的課還教得少考得難,有的課偏向于實踐,每份作業都要花費功夫,大多一周要完成2-3篇paper,每周1篇paper是常態,理工科也要寫論文,像數學系一學期至少也有一篇paper。
期末時,除了作業外,還要準備項目報告、復習等。這也是留學生最忙的時候,幾乎招不到人,每天都在DDL前掙扎:
“基本都是通宵,學到凌晨是常態,我還看見過早上7點的太陽;
當然是學到天亮;
有些圖書館、自習室是24h開放的,復習到三四點,有同學會迎著凜冽的寒風走回去,有同學就和衣而睡。”
當然也有同學不熬夜,因為熬夜腦子就不轉,效率更低。
這就非??紤]選課技巧和學習效率。選課前一定要慎重:過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或過于自信,會讓自己面對作業時非常無助。當準備期末考試時候,要完成三個占比超高的作業,非常“死亡”。
所以,對學生們來說,學會做好時間管理之外,也只能舍棄大學生活三角形——社交、學習和睡眠——中的一樣了。
03不主動溝通=白上學
跟國內學習還有一點非常不同的是:海外大學非常強調學生與老師的積極溝通。
除了課堂上的主動外,每個老師都有office hour,學生預約后可以找老師探討問題。
在美國大學任教的Sara老師發現國內外兩種學習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于老師們來說,完成作業是學生的任務,老師的任務就是輔助學生實現這個目標:
“常有中國留學生擔心是否會打擾老師,而自己苦思冥想抓耳撓腮半天,效率非常低,老師也不知道你遇到了問題。從過程和結果來看,分數都不會高。”
■伯克利千人大課CS61A的排面安排上。
學會主動與老師溝通,在精英教育預備階段美高也是一樣的。
在TOP3美高讀書的Eric說,學好已經完全不夠了,都在想怎么“超越”,拼到最后就是拼誰學習時間長,拼誰睡眠少。
區分好學生和更好學生的方式就是誰更懂得跟老師溝通,為了拿到高分,有學生會特意加入老師所在的課外俱樂部。
國外大學里里,師生交往也相對平等一些,尤其是在師生比高,并且崇尚討論制的私立大學和創新學校,老師的權威不再只代表威權,學生們可以在各自的領域自由伸展,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對學生產生影響,有趣的部分:
“有一門關于英語和環境的課,教授躬體力行自己的環保理念,在院子里自給自足養了很多雞,于是上網課聽到全是雞叫;
我最喜愛的教授之一是教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50多歲的老師。她愛運動,利落短頭發,講課邏輯清楚,非常熱情,我大一的時候她是教授,等我上研究生時候,她已經是一所G5大學的校長了。
上得好的seminar真的是在閃閃發光。tutor在課上是引領者的形式,不是權威,而是比我們更加經驗豐富的學生。”
在創新學校里,變化則來得更明顯。
如采取了“翻轉課堂”授課模式的Minerva,上課由學生主導,老師起引導作用,其自制的打分系統,會采集每個學生每次上課的發言表現,包括時長、發言內容和質量進行最終評分。
所以,上同一門課,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兩位同學,可能學到完全不同的東西。
當老師不再僅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經歷本身,是周圍的同學和自己的交互時,我相信身為學生也能學到更多珍貴的東西——對于學習本身的渴望和愛好。
此外,在這些課程和作業上體現出來的能力,更看重內驅力和主動性,可能與國內家長習慣性地“包辦式安排”、“依賴培訓機構老師”、“全方位無死角細致地服務”等學習迥然不同。
■研究發現,事無巨細教養孩子的城市中產父母,反倒會養成遇事抗壓力極差的孩子。
這也是對家長們的一個小挑戰——
在一窺海外大學的教育的同時,想一想旨在鼓勵和培養學生的課堂吸收、自學、與老師溝通、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是否符合目前你日常和孩子一同踐行的教育呢?
最后我問,覺得花了這么多錢的留學經歷值得嗎,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朋友都說,值得。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