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中國青年報]
美國名校為什么招收流浪女和流浪漢? 除了學業指數,綜合素質,還有些東西對招生也會產生微妙影響。
我們愛用“書香門第”來形容一個人的家學淵源。來自“書香門第”的學生往往都很用功,成績也好。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美國大學招生時,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也會比較有優勢。殊不知,美國大學在審核學生的申請材料時,卻是另一番風景:如果你的父親是教授博士,母親是醫生,家庭年收入十幾、二十萬美元;你的SAT得1400分,學校成績(GPA)3.7,大學招生辦會認為這不僅是天經地義的,而且還應該更好才對。
相反,如果你的父母親只有初中學歷,其中一人還失業,你的兄弟姐妹又一大堆,你還是老大。為了承擔家里的部分擔子,你每星期不得不打工20小時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SAT還能得到1000分左右,學校的平時成績能保持3.0以上,很多好大學可能都會考慮錄取你。因為他們覺得,你不但是一個對家庭有責任心的人,而且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還能保持一定的學業成績,如果再給你提供一份足夠的資助和一個良好的大學環境,你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最近,美國在上演一部電影,名字叫《流浪女讀哈佛》。這部電影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哈佛曾招收一個叫“Liz Murray”的紐約市布朗區的流浪女孩。這個女孩的媽媽得艾滋病死了,父親又呈HIV陽性,家里窮得丁當響,連一張床也沒有,不得不常常去吃救濟餐,然后就倒頭睡在桌子上。
這個流浪女孩是否有SAT“高考”分數,學校成績有多少,我無法得知。但絕對不會是“高考狀元”!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洛杉磯時報》8日訊:48歲的退役軍人迪威特(Duane De Witt)雖然命運不濟,但是從來沒有放棄取得美國最有名學府之一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學位的夢想。曾經是流浪漢、露宿公園的迪威特,憑著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上個月非但順利完成學業,而且還代表畢業生致詞。在強調教育價值上,他的現身說法比任何政治人物、名流或學界人士更有說服力。
迪威特是獨生子,只有一個經常失業、患有精神病的單親母親。他18歲入伍,在軍中接受過呼吸道治療技師訓練。退伍后曾短時間就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對當地很少人是游民和其社會安全制度留下深刻印象,并種下他有朝一日以協助美國窮人享有同樣低廉住屋為職志的心愿。
為了照顧母親迪威特返回加州后,找不到全職工作,20多年來做過一連串臨時工,年薪從未超過2.7萬元。同時他在圣塔羅莎社區學院選讀斯堪的維亞(北歐)的語言與文化課程,指望將來再到丹麥研究公共住宅制度。同時,他一邊教幾個外國學生英文,一邊打聽申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資訊。
在經過四次被拒的挫敗后,迪威特決定親自求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董事。
他打的是退伍軍人牌,雖然他只有一分鐘時間說明希望就讀該校的理由,但他的強烈求學意志終于打動了他們。2000年5月1日他45歲生日的那一天,他得到了入學許可,在專攻地區計劃、斯堪的那維亞研究與新聞學的綜合學科系就讀。
為了避免長途通勤,又租不起公寓,迪威特選擇暫時以學校附近的公園為家,每天早上到學校的廁所梳洗。其間小偷把他二手車里的東西偷竊一空,包括他的書和筆記。不過迪威特從不抱怨,他總是看事情的光明面,一心專注完成學業。在諸般逆境中,他的平均分數是3.8,除了一門功課是B+以外,其他全是A。最后他的畢業生致詞稿在眾多申請者中雀屏中選。
在簡短演說中,他鼓勵同學回饋母校,讓更多弱勢族群加州學生能夠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將來他希望成為一位流浪漢問題專家。
不管是現代版的“灰姑娘”上哈佛,還是“流浪漢”讀伯克利,講的是美國大學招生的一個特殊政策,即對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在錄取分數和其他要求上相對寬松和傾斜。那些城區貧民窟的學生,特別是非洲裔和拉丁族裔孩子,SAT能達到1200分以上,將有機會進入一流大學,甚至還可能得到特殊的資助。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