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一些申請者收不到Offer,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擇校失敗,自己的背景和學校不match。很多申請者在面對美國成百上千的學校時感覺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學校。這就是因為申請者不夠了解自己,沒有很理性的把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學校聯系起來。往往是人云亦云,或在網上看到哪個學校錄的中國人比較多就也跟著申哪個。這種態度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與Offer或AD無緣了。
大家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田忌以弱勝強的賽馬策略同樣適用于申請。
XXX,北外阿語系學生,輔修金融第二專業,金融的GPA還不到3.0,但是GT成績還比較牛,GMAT700, TOEFL640,申請MSF.由于金融是第二專業,在沒有很強背景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其它的條件來修飾和掩蓋GPA的不足,畢竟大部分的學校GPA要求都在3.0,于是就盡可能多的了解了關于美國商學院的信息,課程、學制、知識范圍、學費、排名,一切的一切;重新溫習了在輔修課上學習的有關商科的知識,加強了自己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在選校時結合自己的背景把學校的檔次都入在80-120,而且根據每個商學院的情況為自己定位,雖然只申請了九所學校(不少人為了商學院,申請不下二十所),但同樣拿到了不錯的結果,兩個OFFER,五個AD。這樣的結果真是一個“BIG WOW”。這樣的收獲也基于對學校的定位,選校不是一定要排名多高,而最重要是適合自己.
第1步:準確的自我定位
首先你得客觀地用SWOT方法分析自己的競爭實力。確定你是一匹上等馬、一匹中等馬或者一匹下等馬。上等馬就是排名高、學校好、GT高、沒有絲毫硬傷的人。中等馬人數多一些,他們總或多或少地有些硬傷,要么是GPA,要么是學校,或者GT什么的。而下等馬基本上很難找到優點。確定好目標,對自己有了準確的定位才能有所行動。如果可能的話,了解一下前面你的師兄師姐們的申請情況-他們是什么條件,申請了哪些學校,拿到了哪些學校的Offer. 然后拿你的條件比一下,你就比較容易定位,大概可以確定自己可以申請哪個區間段的學校了。
第2步:擇校的基本原則
每個學校錄取的是最適合的,未必是最強的。就像每一位申請者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學校或者專業一樣。而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都有大批的牛人拿到牛校的Offer, 卻被爛校據。這就好比任何一個公司不可能在每一個市場經營和滿足各種需求,甚至也不可能在一個大的市場內做好工作,即使IBM、Microsoft也不可能最好地解決每位計算機顧客的需要。所以申請的時候,我們不但要細分目標市場的需求,還要具體到某一個實驗室的某一個教授的某一個研究方向。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是本科生沒有什么研究背景呢?這樣你可以強調興趣的方向性,當然還有你的潛力。
第3步:具體的實施方法
如果你是一匹上等馬,那么你要想有最大的把握獲勝,當然是去斗一匹中等馬或是下等馬了。首先應排除掉一些未達到minimum requirement的學校,因為即使你其他方面非常強,但可能你的PS、RL、Resume 被admission committee看到之前就在screening時被刷掉了。
其次應該根據本學校本系往年的申請情況和自己在戲中的排名確定最有可能錄你的學校檔次,作為自己申請的重點。這里提到的系里排名不應該僅僅是GPA的排名,而是應該綜合考慮GRE、Sub、TOFEL等考試后的自己的定位。雖然GRE、TOFEL決定一切的年代已經過去,但這些標準考試還是有相當的重要性的。
你不妨把所感興趣的學校按其名望和競爭程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排名最好、可以是專業前10名、競爭最強的學校;第三類是排名低、50到100名、競爭也較少的學校;第二類學校則居二者之中。第一類學校應被看成是上等馬的賽場,第二類學校是中等馬的賽場,肯定會碰得頭破血流。中等馬要想獲勝,最佳的選擇應是下等馬賽場。但如果你是一匹下等馬,當然會很難在這三種賽場上取勝,只有照更下一等的賽場。可惜的是再往下一等的賽場就沒有足夠的獎金來授予優勝者了。所以,要想成功地申請到資助,你至少應是一匹中等馬。對于只有下等馬競爭能力的同學,先最好花些時間來彌補自己的硬傷。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