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國內大學生離開校園走向就業崗位的時候。在美國大學當訪問學者的我,自然關心起美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
我所在的密蘇里大學,有一個職業生涯中心(car eer cent er )。之前,我就聽過該中心下屬的國際學生生涯咨詢輔導部給外國留學生做的專題講座,指導留學生如何在美國找工作。在中心做全職工作的李老師介紹說,就業指導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開設職業生涯發展課,由受過專門培訓的高年級同學給低年級的學生講如何寫簡歷、如何尋找工作機會、如何應對面試等,請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經驗,學生選修這門課還可以得學分;二是開展一對一的輔導,比如通過專門的軟件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測試,對于職業興趣與所學專業相距甚遠的,建議學生轉系或轉專業。對于高年級學生,除了幫助他們修改簡歷外,還提供模擬面試練習,并且錄下來讓學生帶回去好好看看自己“面試”時的表現。
李老師遞給我一份他們模擬面試的10個問題,我看了看,有些還真不好回答,比如“你最大的弱點是什么”、“你有沒有做過不符合規矩的事”。對于前一個問題,李老師的建議是,“首先回答問題態度要誠懇,其次所說的弱點不要和你申請的職位有沖突,重點要強調你是一個追求上進的人,你準備如何來改進這個弱點”;對于后一個問題,“沒有做過不符合規矩的事的人幾乎沒有,如果你回答說‘沒有’,對方很可能覺得你不誠實。最好的辦法是,承認曾經犯錯,但事出有因且后果不嚴重”。我請李老師舉個例子,她想了想說:“比如,因為要完成一項重要的作業,我曾經逃課過。”
據介紹,不僅大學的職業生涯中心在幫助學生就業,各系也有自己的就業指導中心。由校友提供本行業的就業信息,老師為學生寫推薦信,這樣有助于提高就業的“命中率”。
當然,美國的校園里也有招聘會,不過規模比較小,以各系為主舉辦,一次只來幾家企業,這樣便于供求雙方細細切磋。更多的人是通過校方建立的專門網站來發現機會,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可以把各自的信息發布在上面,雙方自行聯系。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勞工部每年出版厚厚一本《崗位需求手冊》,收集不同時期美國就業市場的職業需求狀況、不同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等數據,重點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需求的影響。相關內容也在網絡上公布,可以查詢到某個職業的年薪、需求量以及晉升的速度等信息。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學校的幫助固然重要,但學生自身工作經驗的積累也必不可少。在美國,大學生打工是普遍現象。在職業生涯中心兼職的中國留學生小趙告訴我,她的一位美國同學今年夏季就打3份工——鐘點保姆、餐館服務員、清潔工,為下個學期掙學費。
讀心理學博士的小趙目前正在輔導美國中學生的就業。因為美國只有30%左右的高中畢業生能夠上大學,多數人中學畢業后就面臨就業問題。為此,美國高中開設了職業生涯課(0.5個學分),除了講授職業生涯理論外,老師要求學生到自己感興趣的崗位上跟班一天,看大人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回到課堂上和大家分享。連我在美國上初一的女兒,老師也教他們上網做職業興趣的測試和未來職業的設計。
套用中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之說,我想“美國的孩子早獨立”。哥倫比亞中國之友會會長施小美女士和美國人結婚后育有一男一女,她介紹說,我們家的孩子上中學時就開始送報紙、當看管小孩的鐘點保姆或者幫別人家割草,賺的錢他們自己留著用。上大學時,家里只提供第一學期的學費,生活費他們自己打工解決。
在沃爾瑪超市,整理、回收購物車的基本上是學生。一位讀中學10年級的黑人女孩很大方地讓我拍她的“工作照”,她告訴我,她每周工作5次,共15個小時,每小時的報酬是7美元。她準備把這些錢攢下來,將來上大學用。
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12年級,任何人(包括外國人)都可以享受免費教育。但上大學是繳費的,而且價格不菲。有些一時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就先打工賺錢然后再上大學。
學生打工,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學費,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工作經驗,也掂量了自己的能力,為將來走向正式的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