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上大學必須自己掏腰包,名牌私立大學學費昂貴,校方和學生只好聯手應對。我在華盛頓的一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期間,有機會了解到這方面的情況。
首先,校方會幫助學生了解消費形勢。新生入校前,校方會將住宿和交通等消費情況公示,并提出建議,比如在學校附近租房的價格、校車往返的路線和時間,以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地方下榻。校方總是想方設法將學校附近的住房租給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還為想要合租的學生牽線搭橋,以減少學生的開銷。此外,校方還會詳細介紹從不同機場到達學校的距離和不同交通工具的價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選擇交通工具。
其次,校方總是盡量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在每期的校報上都可以見到有半個版專門刊登各種就業機會。此外,學校大部分服務崗位的工作人員都是學生,比如圖書管理員、問詢接待員、參觀講解員、小賣部的售貨員,以及校報的記者和編輯。當然,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校方對學生每周的工作時間有嚴格規定,一般在12至15小時。每逢暑期長假,校方還會公布社會上的就業機會,比如家教。一個假期下來,學生可以收入五六千美元,甚至更高。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告訴我,他入學后的第一個暑期就開始為一名小學生做英語家教,兩年多以來,雙方都非常滿意。
學生們平日忙于上課,每個周五的傍晚就成了學生們集體購物的時間,成群結隊地搭乘校車去超市。一是那時超市的東西相對便宜且種類齊全,二是周末校車停開,仔細算來,還是周五乘校車購物實惠又方便。此外,平時學校里各種學術研討會、專題交流會不斷,這些活動大多提供食品和飲料,這種場合從來見不到浪費的現象,組織者號召大家把剩余的食品帶回去享用。
校方和學生在應對高額消費的同時,也在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事。比如,學校里設有若干捐贈箱,上面寫著“用不著的衣物請不要扔,請捐贈給那些需要的人們”。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大多將生活、學習用品留給他人,也有人將大件物品留在宿舍門口,上面寫著“煩請幫忙捐贈”,清潔工便會將這些物品送到捐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