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校園10年后,我以32歲“高齡”重做學生,遠渡重洋來到號稱“摩門教大本營”的美國猶他州。短短數月生活,感受最深的,不是摩門教的保守,而是體驗了美國無孔不入的資本主義精神──凡事“向錢看”處處令我嘆為觀止。
初來乍到,學校不斷寄信恐嚇外國留學生說,如果不打針,就不能注冊。我于是咬著牙去了大學診所,打了兩次“三合一”疫苗。原本以為疫苗一定是免費的了,結果一次3美元。更過份的是,那些老護士在看過我左手腕的肺結核測試后,居然說我是陽性反應,告知我必須花44美元照一張胸部X光片。
我來美國之前,已在醫院做過全身體驗,打針前,已獲同學會指點,說這近乎“搶劫”的胸部X光透視,可免則免,大可以和這些老護士搶白一頓,說自己照過,沒問題。我如法炮制,又加上一句:“我負擔不起!”老護士果然深知留學生窘困,不再咄咄逼人。事后知道,肺結核測試留學生10個有8個會呈陽性反應。那些針確實古怪至極,在你左手腕一刺,第二天立即腫個直徑兩厘米左右小皰,要兩星期后才消。
根據大學診所規定:腫脹要小于0.5厘米,才算陰性反應,合格過關。有一位和我同時來的臺灣學生因缺乏高人指點,硬是被敲了44美元。事后聽我提起,大罵美國人唯利是圖?!拔ɡ菆D”,其實是穿透美國社會政經各界,一套資本主義“能力至上”所造成的。這套“能力至上”的邏輯是,有本事者嫌大錢,窮人大都是笨蛋。于是人人拼命賺錢,有錢才能被人瞧得起。
影響所及,各級政府、民營企業,甚至公立學校等非營利機構就投眾人之所好,以“罰錢”和“給獎學金”來管理群眾。于是大家生活在兩極制約情境中:干得好有賞,干不好就減薪、罰款。他們罰錢制度無所不在。美國海關規定不準攜帶肉類、種子、水果入境,違者,罰100美元。不買停車證,或是買了停車證卻停錯位置,罰10到15美元。罰錢名目,匪夷所思。大學注冊,過了指定日期,罰錢;住宿舍房租遲交,罰錢;連鑰匙忘了帶,把自己反鎖在外,照罰。留學生縮衣節食,怎禁得起這樣多如牛毛的罰則?于是人人自危,日日緊張,唯恐漏交哪筆錢又被罰錢。
我在宿舍看到一則招人廣告,希望宿舍內的大學生,能夠應征周末假日打掃清潔的工作,每小時5.75美元。我最初心想,工資這么低,恐怕請不動這些18歲的美國男生。直到有一個星期天早上,看到一名我天天打照面,從弗吉尼亞來的大一男生,提著大袋垃圾,笑容可掬地和我說:“嗨”,我才知道,這個工作還真是搶手,才貼出來,缺就被占了。
校園打工機會不少,只是對初抵美國的我來說,當電腦堂管理員?文科背景恐不敵工程科系。應征圖書館工作?只怕不是輕松坐柜臺,而是推著書車一本本歸架,工作無聊至極。做宿舍舍監應付學生雜癥?外國人英語不夠流利,可能難敵金發碧眼的競爭者。
這樣說來,倒垃圾、掃廁所、清廚房,對我而言,倒是容易賺錢的肥缺了。何況聽那做清潔工作的大一的學生說,他和宿舍管理當局約定,只要他能在4小時做完8小時的工作──倒完3大宿舍的垃圾,學校還是付他8小時的工資,算是鼓勵他周末工作的熱忱。
所以,感恩節前夕,他約拿了200美元的工資,夠付一個月的房租。我聽了怦然心動。在美國念書,只有出去的,沒有進帳的,微薄的儲蓄大大縮水,還是要謀開源之道才是上策。
看來,下次動作要快,否則這個“肥缺”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